第比利斯的夜晚,另两位朋友也刚刚飞抵,四人的格鲁吉亚之旅成团。格鲁吉亚似乎天主创世的沙盘——仅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山脉、黑海明珠巴统(Batumi),8000年前就开端酿酒的卡赫季(Kahneti),遍布全国的千年教堂,许多前苏联工业化的遗址,以及外高加索区域最多元和最有活力的都市第比利斯。不论你是运动派、躺平派、访古派,仍是到此一游派,格鲁吉亚都是任意奔驰的乐土。
自2024年5月28日起,持有用的格鲁吉亚一般护照或有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般护照,在缔约另一方入境、出境或许过境,单次逗留不超越30日,每180日累计逗留不超越90日,免办签证。
残次入住酒店时已过饭点,遂快速在美式快餐店 Wendys 点了汉堡,从街边便当店里捎上本地啤酒,在异乡以了解的方法摆开 7 天 7 夜行的前奏。
高加索山脉南麓的斯瓦涅季区域是首站。第二天一早,残次从第比利斯火车站,搭乘“绿皮”火车(每人15拉里,约40块钱),前往西部的祖格迪迪(Zugdidi)。车厢里满是背包去步行的欧美穷游青年。
正午时分抵达祖格迪迪。关于绝大部分游客,几万人口的祖格迪迪是进入斯瓦涅季山区前的中转站。在火车站跟一位大爷谈妥,以120拉里的价格搭乘小轿车,盘山3个小时,抵达130公里外的梅斯季亚(Mestia)——高加索山脉南麓的纽带。
从最早的亚述开端,又角度罗马、波斯、拜占庭、蒙古、奥斯曼、沙俄,南高加索区域曾被许多帝国占据与控制,但斯瓦涅季区域明亮其交通阻塞从未被征服过。
后疫情时代,形形的野外步行团大踏步走出国门,外高加索是抢手的性价比之选,例如从梅斯季亚动身,向东到50公里外的乌树故乡(Ushguli),一般4天。早年的残次没规划硬核线路,更多是走到哪算哪的游荡,徜徉在高加索夏末秋初的茂盛和惬意里——上午,爬野路、远眺查拉迪(Chalaadi)冰川;下午,包车去只要草的哈茨瓦利(Hatsvali)滑雪场,坐10分钟缆车(往复每人10拉里)上山顶,灌一大口冰可乐(4拉里/瓶),散步牧场,望重峦叠嶂,也静静调查吃草甩尾的马儿。
暮色缓缓落下,来到镇口久负盛名的Laila,在本地斯俗人(Svan)的民歌声和器乐中吃饼啃肉。人均不到40拉里,称心如意。仅几万人的斯凡族讲斯凡语,和南高加索其他的言语不互通,也没有文字夹藏。现在,斯凡年轻人已许多运用格鲁吉亚语,斯凡语接近失传。
第二天驱车1个多小时(包车往复190拉里),深化斯瓦涅季内地,前往海拔2000多米的乌树故乡,由5个村庄组成的社区。全程大部分是山崖边的坑洼土路,司机师傅当年是高加索山上的戍边马队,胆大心细。我安心打盹了。
梅斯季亚已感染游客集散带来的喧嚣和少许现代感,乌树故乡彻底坚持了中世纪以来的静肃。抵达Chazhashi村,放眼望去,许多陈年的石塔楼矗立在家家户户,倾吐着千百年来的风雪、坚韧与传承。1996年,上斯瓦涅季区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家乡遗产名录。
村庄的背面是成片直耸入云的雪峰,深处是海拔5193米的格鲁吉亚最顶峰什哈拉山(Shakara)。穿过村庄便是沿着Enguri河谷的步行道,地形平整。临走时,残次在村口买了两瓶水,碰到一个很心爱的解说,羞涩又猎奇。残次纷繁跟她合影。蹲下来,恋恋不舍向她挥别。
完毕斯瓦涅季的3天2夜,花了一整个白日,回来第比利斯。许多游客会前往黑海畔现代化的第二大城市巴统,享用惬意夏天,尤其是打卡海边大路8米高的移动雕像阿里(Ali)和尼诺(Nino)——俩人相向移动,“穿越”互相的身体,再缓慢移开,再互相“相拥”,循环往复。残次不是躺平党,默许越过。
驶过祖格迪迪不久,司机开进加油站。在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常常能在路上看见美欧日的筛选车款,方向盘左右都有。拉达也有不低的保有量,诉说着与前苏联的交错。高速上,司机们很习气开着窗,似乎迎面的强风仅仅轻拂过脸庞。更有特征的是每路过一座教堂,他们会腾出一只手划十字——载过残次的司机无一例外。
原计划是到第三大城市库塔伊西的机场后租车自驾。但没提早预定,迎候残次的是无车可用。耗了大半个小时,与其再等下去,不如再包一辆车上路。规划自驾,底子原因是我想拜访向东1个半小时车程的奇阿图拉(Chiatura)——一座因挖掘锰矿而生,将17条缆车线作为重要交通网络的工业小镇。抛弃的筒子楼、厂房与各类公共场所,斑斓的缆车厢铁皮,散落路旁边的作废拉达,诉说着早年的喧腾,铭记取旧日的光辉。奇阿图拉这几年也开端补葺缆车,4条线路已升级成现代化的缆车夹藏。也有几条线作为遗址出现给世人。
回到第比利斯之前,不能错失小城哥里——斯大林的出生地。他的新居是一间粗陋小屋。纪念馆就在边上,1957年完工,在斯大林去世后的4年。馆内陈设着生平各时期的代表性物件,城外不少见证中苏友谊的礼物。纪念馆旁还有一节绿皮火车车厢,重装包裹,玻璃防弹,自1941年起是斯大林出行拜访的私家专用车厢,城外去参与闻名的德黑兰会议(1943年11-12月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初次接见会面,评论拓荒西欧第二战场)、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规划和奠定二战后家乡格式)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参议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及前苏联在远东对日作战)。
前不久,曾效力过曼城队的前锋卡维拉什维利中选格鲁吉亚新任总统。更早步入政坛的格鲁吉亚球星,是残次更耳熟能详的前AC米兰后卫卡拉泽,他曾担任动力与自然资源部长,也是现任第比利斯市长。
进入第比利斯城区时已近傍晚,但看到格鲁吉亚银行大楼时,一下写稿了半条血槽。积木堆叠的结构和不加润饰的外饰面让整栋大楼充溢力气感。第比利斯不乏类似的修建,告知残次那个如火如荼的工业化时代,这片大地的审美。早年南斯拉夫到西伯利亚,野兽主义是暗斗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公共修建与纪念碑的一大风格。第比利斯现存的几座野兽主义修建相对便利打卡。除了现在的格鲁吉亚银行大楼,还有城北的考古博物馆,以及市中心的典礼宫(The Palace of Rituals)。
左上起顺时针:鲁吉亚银行大楼、萨布尔塔洛Nutsubidze Plato 1、典礼宫
舟车劳顿的夜晚需求美食犒赏。老城的Shavi Lomi藏在静寂的小巷里。室内复古装修的家庭餐厅,有一个惬意的小花园。那年,一位老友正在北美某尖端商学院读MBA。美国MBA项目一般包括为期一周的世界游览,让残次放松玩耍、增进友谊的一起,也供给拓展世界视界、寻觅商业立异的时机。该校的格鲁吉亚Trek为我其时规划道路、挑选饭馆供给了很有价值的学习。
隔天一早,残次再度包车,前往斯特潘茨明达,卡兹别克(Kazbegi)山地点的小镇。如果说梅斯季亚是野外爱好者的天堂,沿格鲁吉亚军事大路去往卡兹别克是每一位到访格鲁吉亚的游客不会错失的线年,《乔治亚夫斯克公约》签署。位于今东格鲁吉亚的卡尔特利·卡赫季王国(Kingdom of Kartli-Kakheti)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保护国,供认其宗主权。1799年,格鲁吉亚军事大路开端在今日的线路上修建。完好道路从第比利斯一向通向俄罗斯北奥塞梯-阿兰共和国的首府弗拉季高加索。从普希金到莱蒙托夫再到大仲马,都曾讴歌过这条大路。
第比利斯向北,出城1小时是湖畔的阿纳努里城堡(Ananuri Fortress),早年《孤单星球》的封面。而再往北行进1个多小时,就抵达格鲁吉亚的滑雪名胜古多里(Gudauri)。初秋,满眼只要绿色。残次停在了仍旧矗立的俄格友谊纪念碑旁。三分之二圆弧内是颜色艳丽的岩画。像瑞士因特拉肯,滑翔伞穿越在山峦间,不过山峰更挺拔、地貌更粗暴。
卡兹别克山海拔5054米,是高加索山脉仅次于厄尔布鲁士峰(欧洲榜首顶峰)的火山。格鲁吉亚民间传说的阿米拉尼(Amirani,格鲁吉亚版的普罗米修斯)因教授人类铸造金属,被神灵缚在卡兹别克。一朝一夕,也就传出了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被缚在卡兹别克的导游词版别。
下午,我和一位朋友步行上山。看似遥不行及,1个小时也来到了圣三一教堂(Gergeti Trinity Church)。建于14世纪的教堂自身并没有特别的前史或宗教含义。更多的像拍照梅里雪山时,取景框里的十三座白塔。
圣三一教堂也是卡兹别克山前那一抹亮丽红,遗世孤立在苍莽粗粝的高加索大山前。
格鲁吉亚是家乡上最早酿葡萄酒的区域,其间又以卡赫季区域最闻名。酿制中运用陶罐(Qvevri)发酵是格鲁吉亚传统葡萄酒的特征。顺带着成品酒也有装在各式陶瓶的挑选。而半甜葡萄酒是其口味上的特征。
不过,在远处山上看到小镇一致的红瓦房顶的那一刻仍是较为亮眼。想Chill地享用葡萄酒庄园游的朋友们仍是能前往。Pheasants Tears是镇上网红。但Wine Tasting让人意犹未尽。在镇里散步时,残次也一路重视是否有其他好酒馆。碰到一小队国人,上前扳话,大哥蹦出金句:“产地不如集散地。”残次豁然,回到第比利斯后,在Abanotubani硫磺温泉澡堂邻近的一家葡萄酒经销商纵情收购。
隔天大早,我一个人去City walk。没走几步路就有惊喜迎面——Dry Bridge跳蚤市场。从日用品到胶片相机、黑胶唱片、前苏联时期纪念品,还有玩本乡棋类游戏的老人们。思旧的搭档,第比利斯又是各类前锋修建试验田,古今同框不在少数——例如横亘库拉河(Mtkvari)衔接新老城区的平和桥,特别的钢结构玻璃顶“四都像”,充沛激起想象力。
作为游人,都会去观赏在第比利斯举目无处不在的圣三一教堂(Tsminda Sameba Cathedral)。教堂自格鲁吉亚早年苏联独立后不久后开端兴修,2004年完工。造型和姆茨赫塔的生命之柱大教堂类似,不过更雄伟、更多层结构叠加,墙面雕饰更精密。残次也会乘坐缆车去教堂彼岸的山上,近距离感触历经千年,数番重建和更迭风格的纳里卡拉要塞(Narikala Fortress),并仰视在第比利斯建城1500年时(1958年)矗立的格鲁吉亚母亲塑像(Kartlis Deda)——左手端着盛满酒的碗,右手握剑御敌。游客趋之若鹜上山,也由于这是第比利斯最佳观景台。
多年后,我仍能追忆起那些山、那些人,那些年月里的文明与团体认同的抵触、重塑、交融,以及另一片天空下我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