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医疗AI“头把交椅”之争
发布日期:2025-04-13 06:48:01 作者: 新闻中心

  2024年12月30日,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飞医疗)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号称国内“医疗大模型第一股”。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讯飞医疗2023年收入规模在中国医疗AI行业中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为5.9%。

  与此同时,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控股”或“微医”)于2024年12月31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注意,弗若斯特沙利文又说了),按2023年收入计算,微医控股是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更有不少媒体引用招股书,“按2023年收入计算,微医控股位列中国AI医疗公司第一。”

  同样是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都是按2023年收入来计算,难道跑出了两家中国医疗AI企业收入第一?

  早在2021年4月,微医第一次递表港交所。彼时,互联网医疗受到资本的热捧,微医给自己的定位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近4年过去,互联网医疗的灯火频频下了楼台,此次再次递表,微医摇身一变,成了“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的最大提供商”。

  其中,数字医疗平台与之前业务类似,即直接向患者提供有偿的线上问诊和线下医疗服务,而造成此次业务转型的,主要是微医在AI医疗服务方面的拓展。

  具体来看,微医的AI医疗服务主要是依靠“健共体”来实现的,即通过连接医疗机构、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及其他医疗服务提供商,主动管理健康。其付费模式是根据按人头付费的医保预算获得资金,与参与健共体的医疗机构分摊预算的盈余和赤字。

  在微医模式中,微医就健康管理服务向会员收取费用,企业作为协调方,一方面帮助医疗机构提升诊疗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帮助医保基金控制支出,以此来实现多方获益。

  这种模式类似于DRG/DIP医保支付模式,医疗机构在单个患者上能否盈利、盈利多少完全取决于诊疗效率。也就是说,微医在合作中能取得多少盈利,取决于能为医保基金节余多少钱。

  从近三年持续经营业务看,微医在AI医疗服务方面的收入比重确实在持续不断的增加。2023年,微医营收18.63亿元,其中AI医疗服务为微医带来了10.24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3.3%;2024年上半年,微医收入18.18亿元,其中来自AI医疗服务的收入达14.4亿元,占比已近八成。

  招股书显示,根据2023年收入,微医AI医疗服务的市场占有率为10.6%,排名第一。而在讯飞医疗的招股书中,讯飞医疗2023年营收5.56亿元,其中属于医疗AI的收入为5.17亿元,市场占有率为5.9%,在中国医疗AI行业中排名第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市场占有率的统计中,讯飞医疗列举的医疗AI竞争对手最重要的包含联影医疗、深睿医疗、卫宁健康、百度、云知声、数坤科技、推想医疗等,微医并不在列。

  事实上,这样的矛盾正反映了当下医疗AI界限和有关标准的模糊,这里涉及到两个业界较少讨论过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能称为医疗AI产品?医疗AI产品的营收比例在多少可以称为医疗AI企业?

  不同于其他医疗AI企业,例如同样是做G端的生意,讯飞医疗主要是通过与当地卫健委签署协议,由政府部门买单,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AI辅助诊疗等服务,在微医模式中,支付方购买的是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或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一系列的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其中既可能有AI医疗服务,也会存在人工医疗服务和运营管理的部分,都计入AI医疗收入是否合理?

  就像注册山姆会员一样,消费者购买的是山姆的购物折扣、免运费、免费洗车等权益,最后这部分收入总不能计入食品出售的收益吧?

  总的来说,在微医模式中,我们正真看到的更多是模式的创新,而非AI技术的创新,其AI含金量恐怕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一方面,从研发上来看,微医的研发投入较低,缺乏技术壁垒。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微医研发开支分别为3.10亿元、2.12亿元、1.22亿元、0.41亿元,在转型医疗AI后,研发费用不增反降,竟然还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各期研发费用均远低于同期销售费用和一般及行政开支。

  研发开支的减少可能主要是由于微医的AI模型并非完全自主研发,而是基于第三方提供的基座模型所建立。但这也代表着,其自身很难构建起较高的技术壁垒。

  对于2024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减少41.3%,微医称主要是由于在完成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基本IT基础设施建设后优化IT员工数,导致雇员薪酬及福利减少。随着研发人员的减少,微医如何在后续保持技术的竞争优势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从毛利率上来看,也侧面印证了微医模式与其他医疗AI企业的差异。一般而言,医疗AI企业的毛利率达60%左右,有些甚至高达80%以上,但微医的毛利率在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是22.0%、18.1%、14.4%、14.9%。

  单看AI医疗服务,微医的毛利率竟然都没有超过5%,分别为2.6%、1.5%、3.4%、4.9%,这样的医疗AI显然有些“有名无实了”。

  同样,讯飞医疗也存在AI含金量不足的问题。背靠科大讯飞和星火大模型,讯飞医疗看似AI属性很强,但目前核心产品智医助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离不开医疗信息化的本质,其智能化水平仍待提升,对医生的实质性帮助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讯飞医疗此前也曾发力医学影像AI,布局眼底、胸部影像的疾病自动识别和辅助诊断。国家药监局官网查询显示,讯飞医疗的肺结节CT图像辅助检测软件于2023年4月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也是讯飞医疗获得的唯一一张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三类证”。

  事实上,甭管医疗AI含金量如何,无论黑猫白猫,能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盈利,仍然是整个医疗AI行业多年来难以跨越的鸿沟。

  2024年12月,有行业媒体提前放风,称医学影像AI的头部企业推想医疗、数坤科技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利。

  但据医健新势力多方了解到,2025年年初,多家医疗AI的头部企业在业绩承压下继续开启“广进计划”,降本增效是第一个任务,2025年盈利仍然不那么乐观的事情。

  回到微医来看,微医多年来一直深陷巨额亏损,2021年—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5.71亿元、37.76亿元、14.78亿元以及4.34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超过80亿元;讯飞医疗也并不好过,同期分别亏损0.89亿元、2.09亿元、1.54亿元及1.34亿元,三年半累计亏损超5亿元。

  对于微医来说,转型后商业模式的可复制性仍然需要观望。招股书显示,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是微医发展最快,也是目前最大的业务。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分别带来收入0.39亿元、3.54亿元、10.32亿元,占当期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9%、19%和56.8%。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上半年,客户F作为微医的前五大客户就为公司贡献了56.8%的收入,此前的2022年、2023年,该客户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2.9%、19%。备注显示,客户F为当地医疗保险基金。可以推测,客户F即天津市医保。

  因此,如何走出天津,将这一模式复制到天津以外的城市,同时提升项目的毛利率,建立起较高的技术壁垒,是微医未来能否盈利的关键。

  对于讯飞医疗来说,与众多医疗AI企业率先布局等级医院和院外市场不同,讯飞医疗的最大业务是在基层医疗市场,核心产品是智医助理CDSS及慢病管理系统,为基层医生提供诊断辅助和健康管理支持。

  在招股书中,讯飞医疗提供了一组令人惊艳的数据,宣称已向约6万家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产品及服务,涵盖30多个省份610多个区县及500多家等级医院。但这不免引来业内质疑是否有夸大嫌疑。

  众所周知,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约100万家,而且这些机构分布广泛,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服务难度大。曾有销售人员对医健新势力说道,“基层医疗机构的单子价格低,上门服务和培训路途远,一家一家跑投入产出比太低。”

  哪怕是借助当地政府部门和代理商网络进行批量下沉,同类型的医疗AI头部企业们,在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多年仍然不过逾千家,而且CDSS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和市场规模相对有限,讯飞医疗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达到近6%的覆盖率确实令人咋舌。

  另一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讯飞医疗的智医助理于2022年、2023年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CDSS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分别占76.6%、61.5%;2023年在中国CDSS市场中同样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占14.2%。

  另外,上述提到的基层医疗服务,加上医疗服务、患者服务和区域管理平台解决方案构成了讯飞医疗的四大业务,付费方主要是卫健委、等级医院、医保局等。

  由于这些客户内部财务管理和付款审批相对较长,讯飞医疗的应收账款逐年升高,账期也在拉长。招股书显示,讯飞医疗的应收款从2021年的1.63亿元增至2023年的5.1亿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增至5.79亿元,账期也从2021年的160.1天增至2024年上半年的450.2天。

  对于讯飞医疗来说,业务布局相对广泛,上市后仍然需要寻找自身清晰的盈利路径。

  自递表以来,讯飞医疗一度被称为业内最会赚钱的医疗AI企业。如今医疗AI的赛程进入下半场,微医突然高举AI的旗帜加入战局弯道超车,身后一众医疗AI头部企业同样虎视眈眈。谁能率先成为第一家盈利的医疗AI企业,充满了变数。

  由于“科技”和“医疗”的双重属性,曾几何时,医疗AI行业承载着“科技强国”和“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以及人类对于未来医疗行业和健康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向往。

  那时候,创业者和研发人员的眼里尚且有光,企业不断投入研发、迭代产品像是一种天赋的使命,产品性能每提升的一小步,或许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

  但近两年来,当医疗AI的光环逐渐褪去,从业者眼里的光逐渐黯淡,目光所及处不再是产品研制和患者需求,现实面前,“活着”似乎比理想更为重要。

  当然,“医疗AI”的概念在当下依然更具吸引力,故事也更好讲。某一些程度上来说,医疗AI就像是一座围城,围城外的企业趋之若鹜;而围城内的企业,有的仍不忘初心苦苦追寻商业的闭环,而有的受困于现实的压力,正在放弃原有的业务方向,往围城外走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9天涨价500元,苹果手机迎涨价潮?直营店价格没变,部分手机店价格有波动,经销商:有价无市,没人敢收

  关键时刻,顶住美国施压!阿根廷与中国续签总额350亿元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协议,阿央行延期偿还48亿美元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BLG惨遭2连败!又败给JDG!Xun亲手复仇老东家,wei惨遭粉丝质疑

  小米 REDMI 显示器 A27U Type-C 节能版上市,国补价 1359.15 元

    

下一篇:海南华铁行业地位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地位


上一篇:华裔作家揭秘刘亦菲美国日子继父是华人大律师一家人住有钱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