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制瓦机

首页 > 空中制瓦机

「群星纪元」速射体系最详细解读英雄+技能解析版本输出天花板!
发布日期:2025-03-30 11:00:20 作者: 空中制瓦机

  速射体系是《群星纪元》中非常热门的一个体系,不仅拥有超高的输出爆发,还拥有不俗的控制能力。本次我们就给大家带来速射体系的全面解读,包含热门英雄和技能分析,让你对速射体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就一起看一下吧!

  速射体系是通过提高射速概率和速射伤害来增强队伍整体输出能力的一个体系,在游戏中定位是核心输出队伍。它与普攻队的最大区别是,速射伤害不会触发反伤和还击效果,相比起来受到的限制会更小。

  另外,速射体系的英雄和技能中,也包含强大的控制效果,使得速射队伍兼具极强的输出和控制能力。

  核心技能“火铳绽放”,提供开场5秒的免控效果,并且有40%的概率进行速射。需要说明的是,其它所有速射英雄都只有25%的概率速射。同时,速射伤害的10%还会转换为自身耐久,又增强了她的续航能力,这就是她带领速射队登顶的根本原因。

  安德洛美达是首充赠送的英雄,她的价值绝对是远超6元这样的价格的,可以说她才是速射队的真正核心,无法被替代的存在。

  核心技能“星云之矛”,不仅拥有高额的速射伤害系数,同时能提升自身速射技能的触发概率。这个技能是让她成为速射核心的关键,搭配上“负压供弹”技能的15%减抗效果,让队友和自身都拥有更强的输出。

  核心技能“盈月审判”,除了提高速射的伤害系数,在触发速射之后会促进提高自身的速射伤害,拥有极强的爆发能力。

  核心技能“极速湮灭”,提供概率使目标进入黑障状态的控制效果。进入黑障状态的敌人,普攻、速射、还击和反伤均无法命中,极大地提升了速射队伍的生存能力,也变相提升了输出伤害。

  速射技能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攻击时概率进行速射,另一种则是通过速射触发一些特殊的效果。特殊效果为对自身的增益或者给敌方施加减益效果。

  第一种概率速射的技能,主要是简单粗暴直接增加速射的伤害,以“穿甲速射”和“爆裂速射”为例,提升速射的穿甲效果或者附带暴击。

  第二种触发特殊效果的技能,以“密集阵线”和“负压供弹”为例,要么是增加自身火力一类的强化型效果,要么是限制敌方或者减少敌方防御的减益型效果。

  这套配队是当前版本速射队的天花板队伍,用整个游戏中的输出天花板队伍来形容也毫不过分。木兰高达40%的速射触发概率,直接秒杀了所有速射英雄,加上10%的恢复效果,兼具输出和生存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正压供弹”和“负压供弹”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两个技能,增加速射技能的触发概率,至少需要有其中1个,才能稳定提升队伍的战力。

  恒娥算是木兰的下位替代,在没有木兰的情况下, 能够正常的使用该配队,同样是非常强力的速射队伍。技能搭配方式也与木兰队基本一致,只是输出能力和生存能力相比起来都会弱化一些。

  这个配队相比起前面两队,会更加偏向控制一点,在没有木兰和恒娥的情况下,才最终选择这个搭配。这个阵容的思路就是,哈珀携带具有控制效果的速射技能,频繁触发控制效果来提升队伍的整体战力。

  速射队伍首推的兵种是小型兵种中的隐刺机兵,解除隐身后5秒内的20%伤害加成,能够迅速压制敌方血线。不管是开矿还是PVP战斗,都是最适合的兵种。

  其次推荐猛犬战士,同样是小体型兵种,拥有较快的攻击速度,能更加频繁地触发速射技能效果。同时,它的技能能增加移动速度,非常契合速射体系中的“磁轨速射”技能,提供高达80%的概率使敌方进入短路状态。

  空天堡垒拥有非常高的单次攻击伤害,也十分契合速射队,每次攻击都能打出不俗的输出效果。携带该兵种大多数都用在PVP、天梯挑战或者星球探索,单次攻击的高伤害,能更加轻松赢下战斗。

  速射队伍作为本次测试中天花板级输出队伍,基本适用于游戏中的所有战斗场景,并且它不像普攻队那样惧怕反伤队和还击队。利用高输出、高爆发的特点,可以迅速击溃敌军。

  只是有一点必须要格外注意,如果携带隐刺机兵,战斗开始之前一定记得切换隐身状态,获取破隐后的20%伤害加成。

  速射队最大的优势就是输出能力很强,是目前版本的T0级输出队伍。并且因为木兰自带开场免控和恢复效果,队伍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是顶尖,在各种战斗场景中都有非常好的发挥。

  木兰既是速射队的优势,同时也是速射队的劣势,她的获取相对没那么容易。同时,对于技能的需求也比较高,“负压供弹”是刚需。如果用其他速射英雄或者技能搭配,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本次我们给大家带来的《群星纪元》中速射体系的全面解读了,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在配队和技能选择方面的帮助。同时,请多多关注我们,后续会持续为大家提供相关的攻略和最新的资讯。

    

下一篇:重庆榜首楼房——重庆100亮灯贺新春 幕墙制作行将竣工


上一篇:关于OpenAI组织架构由非营利变成营利与非共存的争议焦点